立即下载
湖南日报系列·此心安处是东江②丨雾锁东江 镜映资兴——资兴“活跃的摄影文化”因何而来
2025-11-13 14:52:18 资兴发布 浏览量:

湖南日报系列·此心安处是东江②丨雾锁东江 镜映资兴——资兴“活跃的摄影文化”因何而来



文丨曹虹宇

晨光初露,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湖面。东江湖畔,摄影爱好者们早已支起“长枪短炮”,静候第一缕阳光穿透云雾。当金色的光芒洒向平静如镜的湖面,快门声此起彼伏,仿佛在为这座苏醒的小城奏响晨曲。这一幕,不仅是自然与光影的完美邂逅,更是资兴市多年来深耕摄影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。

自1997年摄影作品《晓雾清歌》荣获“徕卡杯”全国摄影年赛一等奖后,“雾漫小东江”便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艺术价值一夜成名。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,以镜头为笔,以山水为卷,记录下东江湖畔的千姿百态,形成了摄影艺术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。

资兴市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发展机遇,将摄影文化提升至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升级的战略层面。自2013年起,资兴市以摄影为媒介,成功承办了“第五届全国农民摄影展”“第2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”等国家级大型展览。这些活动的圆满举办,不仅标志着资兴市摄影文化生态的成熟,更使其荣获中国摄协授予的“中国摄影之乡”称号。

活跃的摄影文化生态,激发了本地摄影师的创作热情。资兴市摄影家协会、东江湖摄影艺术馆等艺术机构,积极投身于举办展览、讲座和公益创作活动,身影频繁出现在资兴的山水风光和社会活动现场。独特的山水与城市交融的自然环境,加之别具一格的移民历史背景,催生出一大批优秀的摄影作品。从近年来参展的作品中可见,曹广文的《雾色空濛》《寿佛故里长寿人》《雾水云山》、陈雄鹰的《乡镇干部》、曹江平的《东江湾:划桨上的青春》等作品,均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底蕴,持续展现着资兴市的山水人文风貌。

摄影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悄然融合,为资兴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、推动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战略提供了全新路径。资兴市斥资3亿多元,精心构建摄影创作硬件体系。小东江西岸3.6公里的观雾栈道宛如游龙蜿蜒,东岸4.7公里的专业摄影观光通道视野开阔,多处观景摄影平台占据最佳拍摄点。

此外,根据地域特色差异,资兴市还建成了四大主题摄影基地:雾漫小东江的缥缈仙境、白廊环湖路的浪漫婚纱、大王寨的丹霞奇观、回龙山的云海日出。对摄影文化的全力推进,使资兴全域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创作乐园,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,形成了摄影带动旅游、旅游反哺摄影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。

摄影文化的蓬勃兴起,催生了资兴旅游的新兴业态。湖隐松间、云山美地等一批艺术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迅速成为网红打卡的热门地标;人民公社影视基地、民国风情街区等影视拍摄基地也相继落成,实现了文化、旅游、影视的多元深度融合。

当地群众在摄影文化旅游的发展中获得了显著的收益。众多渔民成功转型为模特,于晨雾缭绕中生动演绎撒网捕鱼的古老技艺,成为摄影师镜头下的一道亮丽风景。“过去靠打鱼谋生,如今靠‘演’渔为业,收入足足翻了好几番。”一位当地渔民笑言。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生计模式的创新,更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旅游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。

每年春季,东江湖桃花节如期而至,万亩桃林映衬着碧水,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;渔民撒网的瞬间,成为摄影师们竞相捕捉的精彩时刻。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摄影创作的素材,更直接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。2025年上半年,资兴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726.06万人次,实现旅游总收入80.17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10.53%和11.19%。

资兴市的实践表明,摄影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,不仅提升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,还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保护、传承和创新利用,实现了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有机统一。这种发展模式,为其他地区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。

“我们将持续深耕‘摄影+’模式,全面赋能旅游产业,让摄影文化发挥更大作用。”资兴市文旅部门负责人表示,通过不断创新和高质量发展,使摄影文化成为资兴最耀眼的文化名片。


来源:湖南日报

作者:资兴市融媒体中心

一审:欧文君

二审:黄欣

三审:李科

点击查看全文

回顶部